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?前一秒温柔体贴,下一秒就因小事暴跳如雷;有时对生活充满热情,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,转眼又跌入低谷,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。他们的情绪像失控的过山车,忽高忽低,不仅让身边人捉摸不透、相处疲惫,更可能是被一种名为“双相情感障碍”的疾病缠上了。
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
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,是情绪在“抑郁低谷”与“躁狂巅峰”间的极端摇摆,且这种摇摆往往毫无规律。抑郁时,他们可能被绝望包裹:对曾经热爱的事彻底失去兴趣,失眠或嗜睡,甚至觉得“活着没意义”;躁狂(或轻躁狂)时,又像被注入了“超能量”:情绪高涨到觉得自己无所不能,思维快得像“开了倍速”,说话停不下来,甚至会盲目花钱、做冲动决策(比如突然辞掉工作、疯狂购物)。
这种“冰火两重天”的状态,不是“矫情”或“性格问题”,而是一种需要科学干预的精神障碍。更令人揪心的是,它对生命的威胁远超想象—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率是正常人群的20-30倍,背后是情绪失控带来的极致痛苦。
被“伪装”的双相
双相情感障碍之所以凶险,还在于它太会“伪装”。双相和抑郁症都有抑郁发作,但双相多了“躁狂/轻躁狂”这一面。可问题是,多数双相患者首次就诊时,往往正处于抑郁期,躁狂(尤其是轻躁狂)症状容易被忽略,轻躁狂可能只是“比平时更活跃、话更多”,甚至被误认为“状态变好了”,很难被察觉。这就导致了一个残酷的现实:双相情感障碍的首诊误诊率高达92.4%,其中60%会被误诊为单纯抑郁症,超过1/3的患者要等10年以上才能确诊。而错误的治疗(比如单纯用抗抑郁药),可能会诱发更严重的躁狂,让病情雪上加霜。
双相与抑郁症的核心区别
虽然两者都有抑郁表现,但仔细观察,差异其实很明显。
从发作年龄看
抑郁症多在成年后起病,年龄偏晚;双相情感障碍多在青春期至25岁前起病,更早发。
从抑郁表现看
抑郁症是典型抑郁,有失眠、食欲差、体重下降,躯体不适明显(如头痛、乏力)等症状;双相情感障碍则是非典型抑郁,会出现嗜睡、食欲亢进、体重增加,常伴随肢体沉重感等表现。
从发作规律看
抑郁症的抑郁持续时间长,一次发作可能持续数月;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频繁(一年多次),但缓解快,像“一阵一阵的”。
最关键的区别是:
抑郁症只有抑郁,无躁狂/轻躁狂;双相情感障碍则既有抑郁,也有躁狂/轻躁狂(情绪高涨、精力爆棚等)。
双相治疗需要“组合拳”
和多数精神疾病一样,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,但遗传(家族中有患者,风险更高)和环境(长期压力、创伤)的作用已被证实。不过,它并非“不治之症”,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。
药物是基础:
核心是“心境稳定剂”(如锂盐、丙戊酸盐),像“情绪刹车”一样预防极端波动;躁狂严重时可能短期联用抗精神病药快速控制兴奋,抑郁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抗抑郁药(避免诱发躁狂)。
心理干预是“辅助力”:
认知行为疗法能帮患者识别情绪触发点(比如压力大时容易躁狂),学会用规律作息、深呼吸等方法“稳住”情绪;家庭治疗则能改善家人的理解——比如告诉他们“患者发火不是针对你,是病情影响”,减少家庭矛盾。
生活习惯是“保护伞”:
规律作息(避免熬夜)、适度运动(如慢跑、瑜伽)、减少酒精和咖啡因摄入,都能降低情绪波动的频率;学会主动倾诉(比如加入患者互助小组),也能缓解心理压力。双相情感障碍不是“性格缺陷”,而是一种需要被看见、被理解的疾病。如果身边有人符合这些特征,别犹豫,鼓励他们及时就医,早识别、早治疗,才能让“情绪过山车”慢慢减速。
JXR 2025 7.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