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你总被焦虑困住?找到持续的症结,才能真正停止它

  生活中的琐事繁多,工作上又毫无头绪…… 这些状况让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倍感焦虑、心情低落。其实,焦虑是人类情绪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反应。

  它并非异常之物,也不是性格弱点,更不必因感到焦虑而羞耻,在恰当的情境下,焦虑是一种完全正常且有益的反应。

  不过,如果你频繁陷入焦虑,却分不清这是正常的情绪波动,还是需要干预的焦虑症,那就要警惕了。

  一、焦虑情绪≠焦虑症

  焦虑情绪是人们面对压力、挑战时产生的正常反应,比如考试前的紧张、面试时的不安,通常会随着事件结束而自然缓解,且不会过度影响日常生活。

  而焦虑症则是一种病理性的情绪障碍,其焦虑程度远超正常范围,持续时间更长,会显著干扰个体的工作、学习和社交功能,需要专业干预。

  二、焦虑症的发病因素

  焦虑症的发病机制复杂,是多种生理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。尽管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,但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可能与之密切相关:

  遗传因素:

  焦虑症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。若家族中有焦虑症患者,其他成员患病的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,这提示基因在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。

  神经递质不平衡:

 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(如血清素、多巴胺、γ-氨基丁酸)是调节情绪的关键物质。例如,血清素不足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失常,增加焦虑症的发病风险。

  神经生物学因素:

  大脑中的杏仁核(负责处理恐惧和情绪反应)、前额叶皮层(负责决策和情绪调控)、扣带皮质等区域的功能或结构异常,可能导致焦虑症状的出现。

  生活事件与环境因素:

  创伤性经历、长期生活压力(如工作变动、家庭矛盾)、不良家庭环境等,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的生理和心理状态,提高焦虑症的发病概率。

  认知与情绪因素:

  个体的认知风格和情绪调节能力也至关重要。比如,过度担忧、习惯性负面思维、对未来不确定性感到无力应对等,都可能增加患焦虑症的风险。

  三、焦虑症的临床表现

  持续的担心与焦虑:

  患者常常被无法控制的担忧和紧张感包围,即便没有明显诱因,这种情绪也可能长期存在。

  躯体不适与紧张感:

  可能出现心悸、胸闷、呼吸困难、头痛、肌肉紧绷、手抖、恶心或胃部不适等身体症状。

  自主神经系统亢进:

  因自主神经过度活跃,可能伴随出汗、口干、面部潮红、肠道不适等症状。

  焦虑急性发作:

  部分患者会经历突发性的焦虑发作,表现为强烈的恐惧和不适感,同时伴有心跳加速、呼吸困难、出汗、胸闷等躯体反应(即 “惊恐发作”)。

  社交困难:

  社交焦虑症患者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强烈不安和恐惧,害怕被评判或批评,进而回避社交活动。

  行为改变:

  可能出现过度谨慎、刻意回避引发焦虑的场景、频繁寻求安慰、注意力不集中或决策困难等行为。

  睡眠问题:

  多数患者会受睡眠困扰,如入睡困难、多梦、频繁醒来或睡眠质量差。

  四、焦虑症该怎么治疗?

  1.药物治疗

  有些患者因为症状比较重或者影响工作、学习,可以在医生指导下,系统而规范地应用具有抗焦虑作用的药物。

  这类药物有不同程度的镇静催眠、抗焦虑、肌肉松弛作用,可以有效、迅速地缓解焦虑症状。还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中医中药治疗。

  2.心理治疗

 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,充分认识到焦虑症产生的原因和背景,学会转移或化解精神压力;练习放松训练;调整过度担忧、自我怀疑等不良认知;加强运动。

  3.物理治疗

  现代物理治疗包括经颅重复磁刺激治疗、音乐治疗等,还可以结合针灸等中医理疗方法。

  需要注意的是,焦虑症的治疗需 “个体化” 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、严重程度、身体状态等制定综合方案,且治疗过程需要耐心(如药物起效、认知调整均需时间)。及时就医、积极配合,是康复的关键。

  *声明:登载此文出于传递健康科普信息,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,且不提供诊疗建议;文中如有医疗内容,均是仅供参考的健康科普,请勿类推,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,敬请了解;本文所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JXR 2025 7.25

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健康信息
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科普文章 就诊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