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看似普通的教室里,可能正发生着一些被大家忽视的事。
我国 6-16 岁儿童中,ADHD(多动症)患病率达到了 6.4%,换算一下,每 50 个孩子里就有 3 个是患者,全国约 2300 万孩子深陷其中。
可现实让人揪心,就诊率不到 10%,能确诊并规范治疗的更是低至 3.3%,无数孩子因不被理解,默默承受着痛苦。
男孩 “中招” 率远超女孩
多动症在男孩和女孩中的患病比例差异明显,男女比例约为 3:1 。男孩更容易出现一些引人注目的行为表现。在教室里,他们仿佛是不知疲倦的 “永动机”,一节课 45 分钟,离座频率能达到 10 次以上,总是安静不下来。
有的还会突然出现攻击行为,毫无预兆地推搡同学,让大家措手不及。
女孩虽然相对不那么 “显眼”,但同样有迹可循。比如写作业时,频繁地喝水或者上厕所,每小时能多达 5 次以上。
课本永远都有撕扯的痕迹,这可不是简单的不小心,而是破坏性行为的体现。在课堂上,插话率高达 90%,即便知道这样不对,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。
就医真相大揭秘
黄金就诊期:
小学一年级是多动症症状的暴露期。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,学习环境和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,多动症的症状在此时更容易凸显出来。所以,家长们要特别留意孩子刚上一年级时的表现。
诊断要闯三关:
专业量表评估:需要家长和教师分别填写双版本量表。家长版量表能从家庭生活角度反映孩子日常行为,教师版则聚焦孩子在学校的表现,二者结合,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行为模式。
行为观察室监测:在一个布置有隐藏摄像头的观察室里,孩子的行为会被如实记录。他们在自然状态下的一举一动,都能为医生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。
脑电波检测:通过检测大脑前额叶的活跃度来筛查是否患有多动症。多动症儿童大脑前额叶发育延迟 2 - 3 年,这一检测能从生理层面为诊断提供有力支撑。
用药避坑,守护健康成长
治疗窗期:
当孩子 6 岁以上,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双管齐下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式。此时孩子大脑发育到一定阶段,药物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,同时配合行为干预,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
药物真相:
很多家长一听孩子要吃药就担心是兴奋剂,其实像专注达和择思达并不是兴奋剂。专注达能有效提升孩子 50% 的专注力,药效持续时间长达 12 小时;择思达则可以降低孩子 70% 的冲动行为,但需要持续服用。
停药禁忌:
擅自停药是非常危险的,复发率高达 83% 。治疗多动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家长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,按时按量给孩子服药,不能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。
家长自救指南
建立「三秒法则」:
当孩子要冲动行事时,引导他们在心里默数 3 秒。这短暂的 3 秒,可以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,让他们从冲动的情绪中冷静下来,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。
实施「碎片化任务」:
采用 20 分钟分段学习法,将学习任务分成小段时间进行。因为多动症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,这样的方式能让他们在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内高效学习,避免因长时间学习导致注意力分散、烦躁不安。
创造「多动出口」:
在孩子学习的桌上安置一些减压玩具,比如指尖陀螺、弹力球等。当孩子感到烦躁、坐不住时,可以通过摆弄这些玩具,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多余的精力,又不会影响学习。
善用「视觉提示」:
在家里设置一个彩色便利贴任务墙,把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写在便利贴上,贴在墙上。这样孩子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任务,通过视觉提示,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和行为。
理解与科学干预是关键
多动症儿童大脑前额叶发育延迟 2 - 3 年,这不是他们故意调皮捣蛋,而是生理上的原因。
所以,家长和老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,少一些责备。科学研究表明,通过科学的干预,60% 的患儿能够逆袭成为学霸 。
快来测测孩子的 ADHD 风险(简易版):
能否安静吃完一顿饭?(>30 分钟)
丢三落四频率?(每周>3 次)
排队忍耐极限?(<5 分钟)
如果孩子符合 2 条以上,建议尽早带孩子去就诊。
家长们,转发给身边的家长吧,别让误解毁了孩子的未来!早发现早干预,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。
*声明:登载此文出于传递健康科普信息,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,且不提供诊疗建议;文中如有医疗内容,均是仅供参考的健康科普,请勿类推,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,敬请了解;本文所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JXR 2025 4.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