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门诊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群“调皮捣蛋”的孩子:
他们有的挤眉弄眼、龇牙咧嘴的,有的孩子总是吭吭吭的清嗓子、咳嗽,甚至还会说脏话。
其实,对于宝贝们频繁的“小动作”,很多家长起初并没太在意,就当是孩子调皮捣蛋,小毛病太多,等孩子严重控制不住了,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可能是患了“抽动症”。
只有抽才是抽动症吗?
抽动症,也称为抽动障碍综合征,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神经精神类障碍。反复出现多个部位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。 大部分抽动症,都是以这些“小动作”开始。
抽动症表现多样,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。临床上,孩子常以眨眼、吸鼻子、耸肩等面部动作,或清嗓子、咳嗽、吐痰、打嗝等声音为首发症状。
若孩子突然频繁出现这些行为,又无其他全身性不适,家长要警惕,尤其是 5 - 10 岁的学龄前、学龄期儿童。
此外,复杂型抽动症患儿还会模仿他人语言、动作,说脏话,表情紧张,爱触碰他人,这些异常都需家长高度关注。
抽动而已长大了就能好?
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动作多,长大就好,这是误解。
抽动症是一种不由自主的一些行为的改变,比如说多动、任性,甚至一些肢体的不自主运动的发作。
一方面是别人看起来不方便,觉得奇怪,还会使不了解病情对他有一种歧视,“他挤眉弄眼,抽鼻子、努嘴、耸肩、摇头,这个人怎么那样,那么淘气”。
老师或者幼儿园的一些阿姨也对孩子产生一些误解,经常批评他教育他,但是不了解病情,这样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,引起孩子自卑。
更严重的是,他们注意力难以集中,学习成绩大幅下滑。许多原本成绩优异的孩子,患病后成绩一落千丈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抽动症的孩子,他腹部抽动发生,不仅影响他的正常生活,对孩子来说还会影响心理发育,以及影响智力发育,这些综合起来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。
什么情况下需要就医?
如果孩子出现上述抽动症状,且持续时间超过 1 个月,家长就应考虑带孩子就医。
特别是抽动症状严重影响到孩子日常的学习、社交活动,比如因为频繁抽动,孩子无法集中精力听课,在与小伙伴相处时受到明显排斥;
或者抽动症状在短时间内突然加重,发作频率明显增加,抽动幅度变大等,都要尽快前往医院。医生一般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、观察孩子症状表现,并结合必要的身体检查、心理评估等,来准确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抽动症以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。
因此,我们要多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,不要小觑任何一个动作。如果发现异常,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。
*声明:登载此文出于传递健康科普信息,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,且不提供诊疗建议;文中如有医疗内容,均是仅供参考的健康科普,请勿类推,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,敬请了解;本文所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JXR 2025 4.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