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脾气可怪,一天天也没啥表情,吃饭的时候稍微多说两句,碗一撂扭脸就进屋了。”
“动不动就不想去学校,一问就说自己不是学习的料。”
“话变少了,一回来就钻屋里锁上门,不到吃饭点、不是上厕所就不出来,问个啥都是‘嗯、啊、哦’。
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尤其是处于青春期时,家长们可能会发现,孩子总是会感到疲倦、精力不足、时常失落或过度担忧,这可能是因为孩子出现了一定的情绪障碍。
青少年情绪障碍是一系列复杂的问题,这是因为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类型也比较多,主要包括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情感障碍、适应障碍、强迫症等。
常见类型与表现
1. 抑郁症
心境持续低落:
孩子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,连续两周多都闷闷不乐,满是悲伤和空虚,干啥都提不起兴致。
兴趣丧失:
以前超爱的活动,现在突然就不喜欢了,那些曾带来快乐的事儿,都变得没意思。
生理节律紊乱:
睡眠出问题,要么睡不着,要么睡不醒;吃饭也不规律,一会儿吃很多,一会儿又不想吃。
消极认知与念头:
总觉得自己不行,没啥价值,严重时甚至会有不想活的想法,心里满是绝望。
2. 焦虑症
过度担忧且失控:
孩子像背着个 “担忧包袱”,整天忧心忡忡,根本停不下来,自己也控制不了这种担忧。
躯体化表现:
身体有反应,心跳加快,手心出汗,身体还会不自觉地颤抖。
社交回避:
一碰到社交场合或者特定场景,就想躲开,害怕和人打交道。
3. 分离性焦虑障碍
分离恐慌:
和亲近的人分开时,孩子就特别慌张,好像失去了最可靠的依靠。
拒绝独立:
不想上学,也不愿独自待着,很难离开家人去面对外面的世界。
躯体化反应:
会肚子疼、头疼,其实是心里难受,身体在 “告状”。
4. 适应障碍
事件后情绪失调:
经历大事后的三个月内,孩子情绪乱糟糟的,很难平静下来。
多样情绪与行为表现:
可能会焦虑、抑郁,行为也变得奇怪,和平常不一样。
特定生活场景触发:
像升学、转学、家里有变故,这些变化容易引发适应障碍。
5. 强迫症
侵入性焦虑念头:
脑子里反复冒出让人焦虑的想法,比如总担心被污染,怎么也摆脱不了。
强迫行为:
为了缓解焦虑,就不停地重复做一些事,像频繁洗手,手都洗红了还停不下来。
时间与功能干扰:
这些行为每天要花好多时间,严重影响正常生活,孩子自己也被折腾得够呛。
早期识别要点
1. 情绪层面
负面情绪主导:
孩子大部分时间都不开心,负面情绪占了大头。
消极语言表达:
常说 “活着没意思” 这类话,这是内心痛苦的信号。
情绪反应异常:
对表扬或批评反应过度,情绪波动很大。
2. 行为层面
学业滑坡:
学习成绩突然大幅下降,学习状态变差。
社交退缩:
原本爱社交,现在却躲开朋友,变得不合群。
自伤行为:
如果发现孩子身上有掐痕、划痕,这很危险,说明他们内心极度痛苦。
3. 生理层面
不明原因疼痛:
经常头疼、胃疼,但又不是身体生病,可能是心理压力导致的。
睡眠紊乱:
睡觉时间和质量都不正常,生物钟乱了。
体重异常波动:
一个月内体重变化很大,这也可能和心理不稳定有关。
如何应对情绪障碍
1. 引导正确认知与接纳情绪
正视自身情感:
鼓励孩子直面内心感受,家长要传递情绪是正常自然反应的观念,让孩子明白正视情绪才能妥善处理。
学会合理表达:
教孩子通过写日记、艺术创作或与信任之人交谈,合理宣泄情绪,获取理解支持。
2. 培养实用的情绪应对技巧
情绪调节妙法:
教孩子深呼吸、冥想、正念等放松技巧,在情绪高涨时恢复平静。
积极自我对话:
鼓励孩子用积极话语自我暗示,如面对挑战时说 “我能试试”,失败时说 “能学到东西”,以此建立自信,规避负面评价。
3. 鼓励寻求专业援助
专业心理辅导:
鼓励孩子向心理医生或辅导员求助,专业人员能提供有效策略与个性化方案。
参与支持小组:
推动孩子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小组,与同龄人分享经历,相互鼓舞,共克情绪难题。
5.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
维持规律作息:
确保孩子每晚有 9 - 11 小时高质量睡眠,制定并遵循规律时间表,稳定内分泌,维持情绪稳定。
6. 坚持均衡饮食与适度运动:
鼓励孩子养成含谷类、蔬果、蛋白的健康饮食习惯,每周 3 - 5 次、每次 30 分钟以上室外运动,促进大脑分泌递质,提升情绪愉悦度 。
当孩子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异常表现,请家长主动倾听、及时就医,配合专业治疗并调整家庭互动模式。多数情况下,通过早期干预和持续支持,孩子能够逐步重建情绪调节能力。
*声明:登载此文出于传递健康科普信息,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,且不提供诊疗建议;文中如有医疗内容,均是仅供参考的健康科普,请勿类推,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,敬请了解;本文所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JXR 2025 4.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