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课注意力不集中,总是开小差;
下课到处捣乱、招惹同学;
回家不做作业,管不住……
看着像“永动机”一样一刻不消停的孩子,很多家长忍不住怀疑孩子是不是多动症。那么孩子到底只是太活泼太顽皮,还是多动症?
一、核心差异:失控的边界
活泼好动的孩子虽然精力旺盛,但他们的行为往往有明确的“开关”。
例如,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醒后,他们可以迅速调整状态,回到学习任务中;
在需要安静的场合(如图书馆、医院),他们也能通过自我约束保持基本的行为规范。这种“收放自如”的能力,是多动症儿童普遍缺失的。
真正的多动症患儿则表现出“全场景失控”。他们的注意力涣散、小动作频繁、情绪冲动等症状会持续出现在家庭、学校、公共场所等所有环境中,且难以通过外界提醒或自我克制改善。
比如,即便在葬礼、考试等严肃场合,患儿仍可能无法控制地跑动、插话或突然大笑。这种“明知不对却停不下来”的状态,正是疾病损伤大脑前额叶执行功能的表现。
二、被忽视的“隐形症状”
多动症不只是“坐不住”,还可能伴随一系列隐秘的认知与情绪问题:
注意力黑洞:
患儿对所有事物的专注力都会“断崖式下降”。即使是看动画片、玩游戏等感兴趣的活动,他们也容易分神发呆,这与普通孩子“对不喜欢的事才走神”有本质区别。
时间感知扭曲:
患儿常因无法预估任务耗时而拖延作业。例如,明明觉得“5分钟就能写完”,实际却耗费2小时仍无法完成。
情绪过山车:
约74%的患儿会共患焦虑、抑郁或对立违抗障碍。他们可能因橡皮擦丢了一块而崩溃大哭,或在被批评后突然攻击他人。
据临床研究还发现,30%的多动症患儿存在“睡眠相位延迟”——晚上亢奋熬夜、早晨昏睡难醒,这与生物节律基因异常密切相关。
三、家长如何科学判断?
纵向观察法:
记录孩子行为发生的频率和强度。普通顽皮行为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改善,而多动症症状在青春期后反而可能加重(如出现网络成瘾、自伤行为)。
场景对照法:
观察孩子在“自由活动”与“需要规则”场合的表现差异。普通孩子在不同场景中的行为调节能力通常相差3倍以上,而多动症患儿的表现差异常低于1.5倍。
社会功能评估:
重点关注孩子是否因行为问题导致成绩持续下滑、频繁被同学孤立、家庭关系紧张等。例如,多动症儿童常因“总是弄坏同学文具”而被集体排斥。
四、干预的关键窗口期
北京军颐中医医院杨红宣主任指出:“多动症是神经发育性障碍,黄金干预期在4-12岁。若能在小学三年级前系统干预,60%的患儿到青春期可接近正常生活。”具体策略包括:
学龄前(4-6岁):
通过感统训练改善肢体协调性,利用“番茄钟计时法”培养时间观念。
学龄期(6-12岁):
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矫正冲动行为,配合学校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(如允许站立听课)。
药物治疗:
对于中重度患儿,哌甲酯等药物可快速改善注意力,但需定期监测生长激素水平。
五、别让误解伤害孩子
将正常活泼贴上“多动症”标签,或把真正的疾病美化为“聪明好动”,都可能造成深远伤害。
曾有家长因拒绝承认诊断,导致患儿在初二时出现严重厌学;也有孩子被误诊后长期服药,出现食欲减退等副作用。
当发现异常时,最负责任的做法是:
前往医院发育行为科进行标准化评估(包括Conners量表、脑电图等)。
与老师保持沟通,获取孩子在集体环境中的客观表现记录。
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“有病”“不正常”等标签化语言,用“大脑需要特别训练”等积极表述替代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星,有的耀眼夺目,有的需要更耐心的指引。科学的认知与及时的干预,才是守护他们健康成长的光。
*声明:登载此文出于传递健康科普信息,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,且不提供诊疗建议;文中如有医疗内容,均是仅供参考的健康科普,请勿类推,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,敬请了解;本文所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JXR 2025 4.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