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别抑郁并不难,最管用的就这一点

  打开社交平台,总能刷到明星网红分享 “抑郁经历”,字里行间的情绪起伏成了流量密码。久而久之,“我今天有点抑郁” 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,仿佛抑郁成了一种普遍的情绪感冒。数据显示,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超9500万,但在临床接诊中,我们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:真正需要帮助的患者,正因为这种 “普遍性” 被边缘化。

  家属带着患者来就诊时,常说 “孩子就是压力大,过段时间就好了”;朋友聚会时,有人调侃 “谁还没抑郁过,别太矫情”。这种轻慢像一层浓雾,遮住了抑郁症的真相 —— 它从来不是 “心情不好” 那么简单。

  抑郁症不是 “小情绪”,是会啃噬生命的疾病

  在精神科诊室里,我们见过太多被耽误的案例:十几岁的高中生,起初只是失眠、厌学,家长以为是 “青春期叛逆”,直到他用美工刀划伤手臂才来就诊,此时已发展成重度抑郁伴自杀倾向;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,总说“活着没意思”,家人觉得是“更年期瞎想”,直到她服下整瓶安眠药被抢救回来,才查出中度抑郁合并焦虑症。

  抑郁症的核心痛苦,是 “生命力的逐渐抽离”:患者会突然对一切失去兴趣,曾经热爱的美食、电影、旅行都变得索然无味;大脑像被灌了铅,注意力无法集中,简单的工作报表要做一整天;更可怕的是持续的自我否定,觉得 “自己是累赘”“活着没意义”,这种精神折磨比肉体疼痛更让人绝望。

  临床上,被耽误的患者往往有个共同点:最初把症状归咎于 “压力大”“没休息好”,等到出现自伤行为、无法进食甚至木僵状态时才就诊,治疗周期延长,复发风险也会增加。

  “治不好还会复发”?专业医生给你答案

  常有患者问:“听说抑郁症治不好,就算好了也会复发,还有必要治吗?” 这种认知误区,让很多人放弃了求救的机会。

  对此,我院精神科主任王奎星从医学角度给出解答:“抑郁症的复发确实常见 —— 就像哮喘、高血压等慢性病,遇到压力、季节变化可能出现波动。但这绝不等于治不好。经过规范治疗,多数患者能恢复正常生活。

  复发的关键不在于‘疾病本身’,而在于‘治疗是否彻底’。很多人症状稍有缓解就擅自停药,就像感冒没好透就停药会加重一样,抑郁情绪会卷土重来且更难控制。专业的治疗方案会包括【急性期控制 — 巩固期防复发 — 维持期调体质】三个阶段,循序渐进才能真正稳住病情。”

  出现这些信号,别再硬扛

 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有 “三低”: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、精力下降,但临床上更多患者表现为 “隐形症状”:

  ・持续失眠或嗜睡,醒来后仍觉得疲惫不堪。

  ・食欲骤变,要么暴食要么厌食,体重1个月内波动超过 5%。

  ・对批评异常敏感,别人一句无心的话能纠结好几天。

  ・反复出现 “活着没意思” 的想法,甚至开始计划自杀。

  如果你或身边人有这些表现,且持续超过2周,一定要警惕 —— 这不是 “抗压能力差”,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。

  走出抑郁最关键的一步:别怕求助

  在门诊遇到过一位患者,独自硬扛了3年,尝试过运动、旅行、辞职,甚至偷偷吃安眠药,症状却越来越重。直到被家人强行带来医院,经过 3 个月的药物治疗 + 心理干预,他才终于能笑着说:“原来不是我不够坚强,是我一直没找对方法。”

  抑郁症的本质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,就像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异常一样,需要医学手段干预。轻度抑郁可通过心理疏导缓解,但中重度抑郁必须结合药物治疗 —— 这不是 “依赖药物”,而是给疲惫的大脑 “搭个支架”,让它有力量重新运转。

  真正的勇敢不是 “一个人扛”,而是承认 “我需要帮助”。主动走进医院的那一刻,你就已经赢了抑郁一大半。

  我院如何帮助患者走出抑郁?

  在我院精神科,我们坚持 “全周期治疗” 理念:

  1.精准评估:通过量表测评 + 脑功能检查 + 病史访谈,区分 “抑郁情绪” 和 “抑郁症”,避免过度治疗或漏诊。

  2.中西结合:急性期采用新型抗抑郁药快速缓解症状,同时配合针灸、中药调理体质,减少药物副作用。

  3.社会功能重建:治疗不仅要 “情绪好转”,更要帮患者重返生活 —— 我们会安排职业康复训练、家庭治疗,甚至陪同患者参加社交活动,逐步恢复社会适应力。

  4.防复发管理:出院后建立随访档案,定期通过线上问诊调整方案,教患者识别 “复发前兆”,提前干预。

JXR 2025 8.8

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健康信息
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科普文章 就诊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