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针灸其实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。大多数人可能一直把针法当成针灸来认识,而灸法则常处在被忽视的状态,现在可要为它正名了。
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,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。针法是把毫针刺入患者身体某一穴位,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。
相对于针法高技术含量的要求,艾灸就相对简单易操作得多,也随着各种艾灸器具的产生,在家艾灸也成为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日常,深受人们喜爱。
艾灸作用广泛受人青睐
1、温经散寒
气血不足,体寒是人体正常生理现象和体质。在中医中“气行则血行,气止则血止”,因此“气”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存在。但这种体质对人们并不友好,气不足会引起一系列疾病,主要是肠胃虚弱、肝虚、引起腹泻,肝区疼痛。
可以通过中医艾灸去调理,艾灸能够补气补血、缓解疼痛、温经通痹、温经散热、改善体寒体质。对女性来说艾灸在腹部熏制,或有效去除子宫寒气,有助于改善宫寒。但切记勿在女性经期进行艾灸,避免造成不良疾病。
2、行气通络
用通俗语言解释:行气通络、就能够活血化瘀、缓解表肌肉、骨骼组织的压力,改善气血在经络中的不稳定。
在临床上,用于冻伤、不孕、外科、伤科。因此在生活中如果跌打损伤,或许在伤痛处用艾灸能够缓解疼痛、活血化瘀。
3、扶阳固脱
中医理论中,阳气对人体至关重要,关乎人的生命。正所谓“人生赖阳气为根本”,因此在生活中人体不可缺少阳气。阳气不足会引起一系列疾病,比如体力下降、肾脏透支。
通过艾灸能扶阳固脱,能够缓解急性腹泻、温经止血、缓解疼痛。除此之外,艾灸还可以缓解痢疾。
4、拔毒泄热
毒、热这两种生理现象对人体伤害极大,一般疾病都是因毒热引起的一种并发,比如肠胃虚弱是因为更多寒气入体,肝火虚旺也就是上火,也是因为器官处于紧张状态,导致温度上升引起细胞病变。
中医理论中讲,艾灸能拔毒,泻热,使热外出能散寒,两者相加效果会更好。可以帮助身体排出湿气、寒气。
5、防病保健
艾灸在中医中也是一种保健手段。通过外敷、熏制气味会进入人皮肤,从而调节体内器官和激素平衡。灸可温阳补虚,所以灸足三里、中脘,可使胃气长盛,改善肠胃虚弱。
艾灸时应注意这几点
1、并不是艾灸时间越长越好
阳气并不是越足越好,身体健康讲究的是阴阳平衡,时间长了一次两次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,但每次都超过了正常时间,身体也会受不了,会使体内阳气过旺,引起上火,从而变成湿热体质。
2、做艾灸的时间需要选择
三伏天艾灸,目的是为了在人阳气最足的时候做,可以驱寒祛湿,所以白天也要选对时间,要在一天中阳气旺盛的时候进行,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有的人喜欢睡前,在冲个热水澡直接睡觉,而晚上阳气渐渐收敛,阴气较盛,晚上艾灸会损伤人的阴气,阴虚也是中医上比较难治疗的疾病。
3、艾灸不是人人都适合
艾灸也不是人人都适合的,若是出现过敏、发红、起泡等现象,不宜继续施灸,有的人皮肤对温度的忍耐性低,稍微喷一下就会有水泡,所以事先最好先用手试一下温度,判断肤温能接受多少。
了解了艾灸的功效,可以依据自身需要合理艾灸,掌握好艾灸的度,切不可因贪恋其功效而盲目艾灸,以免未达到想要的效果,反而使自己身体受到损伤,科学艾灸才能发挥其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