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神经递质紊乱、认知功能受损等原因,出现生活懒散、自我照料能力退化的症状:有人几个月不换衣服,有人任由房间堆满杂物,有人抗拒理发洗澡 —— 这些看似“不讲卫生”的表现,实则是疾病导致的生活功能衰退。
为了帮助患者重拾对生活的掌控力,我院精心举办“综合病房举办卫生标兵表彰大会”,每期评选出 6 名获奖者,分设一、二、三等奖,并为不同奖项准备了实用贴心的奖品。活动以“讲卫生、爱健康”为主题,旨在推动患者从整理环境为起点,逐步重建生活秩序、恢复社会功能。
现场暖意融融:掌声里藏着康复的力量
表彰大会现场没有严肃的拘谨,更多的是如家般的温馨。患者们坐得端正,眼神里带着期待,家属们举着手机,想记录下亲人获奖的瞬间。当主持人念出获奖名单时,掌声此起彼伏,不少未获奖的患者也跟着鼓掌,眼神里满是向往。展示屏上的特写照片定格着令人欣慰的画面:平整的床铺、有序摆放的个人物品、分类整理的衣柜,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患者对生活的用心。
科室主任分享:从 “整理房间” 到 “整理人生”
活动现场,韩冬梅、王玉堂、谢帆、王奎星四位主任分别发言:
韩冬梅主任强调:“个人卫生对患者是重建生活秩序的起点,重视整理床铺等‘小事’,能逐步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与责任感。”
王玉堂主任表示:“房间杂乱易心烦,环境整洁则身心舒畅。对患者而言,整理环境是给心灵‘扫尘’,既利于病情恢复,也能提升生活能力,助力融入社会。”
谢帆主任从康复体系角度分享:“‘康复’不只是症状缓解,卫生标兵评选通过正向激励让患者体会‘我能行’,增强自我认同,促进身心与社会功能全面康复。”
王奎星主任语重心长地说:“能打理好自己的小空间,意味着在重建生活掌控力,这种能力会延伸到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中,为回归家庭和社会铺路。”
患者与家属的心声:从“无序”到“有序”的蜕变
“以前在家,房间乱得下不去脚,自己也懒得管。来医院后,护士每天教我们整理,现在看到整洁的床铺,心里特别舒服。” 一位获奖患者握着荣誉证书,声音虽轻却坚定,“这个奖让我觉得,我能做好一件事,以后还能做好更多事。”
另一位获奖患者也表示:“以前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,护士一直耐心教我怎么整理床铺,现在不仅床铺收拾得平整,柜子里的东西也摆得整整齐齐,非常有成就感。”
现场未获奖的患者也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:“看到他们获奖,我特别羡慕。这两周我每天都学着叠被子,虽然还没获奖,但明显感觉自己勤快多了,下次一定要站上领奖台。”
家属们的感触更为深切。一位患者的母亲看着展示屏上的照片,眼眶微红:“以前他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收,现在能整齐叠好,床铺也收拾的很干净,甚至会提醒我们注意卫生。军颐不仅治好了他的病,更教会了他怎么生活,这份改变比什么都珍贵。”
身心同调、全面康复,助力患者融入社会
为了帮助患者重建生活能力,我院在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的基础上,将“生活技能训练”融入日常康复:入院时,会精准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,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训练;治疗期间,护士会帮助患者进行卫生整理;医生查房时不仅关注用药效果,更会留意患者特意关注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状况,并将其纳入康复评估指标。
如今,病房里的变化肉眼可见:曾经抗拒理发的患者,会主动理发;以前把药物随手乱扔的人,现在会将药盒整齐摆放在固定位置;甚至有人会带着新入院的病友整理床铺 —— 这些细节里,藏着患者对“正常生活”的向往,更印证了医院“身心同调、全面康复”理念的实效。
精神疾病的康复,从来不止于症状消失,更在于生活能力的回归、生命尊严的重塑。未来,将持续通过多元活动,帮助更多患者重拾对生活的热爱与掌控,真正一步步融入社会,找回属于自己的鲜活人生。